【台南】免費參觀!經歷二戰時期「二空新村」防空碉堡、退役戰機「二空新村」


雖然我不是眷村小孩,我很喜歡到眷村走走。距離仁德臺南機場不遠處的「二空新村」,源於日本殖民時期空軍的補給總庫,國民政府接收到搖身一變成為空軍眷村,1950年供當時機場倉庫人員及眷屬居住,於2022年臺南市政府進行修復工,今年7/20正式開幕,這裡保留二空防空碉堡、退役戰機等,現在前進台南仁德區「二空新村」來場軍事旅遊~~


二空新村
地址:台南市仁德區保仁路20號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ErkongVillage
開放時間:每週三~週日 / 09:00~12:00,13:00~17:00

北棟


▲早期的眷村沒有鐵欄杆或圍欄,從竹籬笆漸漸的演變到洗石子牆、紅磚牆。漫步於北棟及南棟的巷弄中,揭開關於「二空新村」的故事。


▲準備好了嗎?從「中華婦女 反共聯合會 貿易四村工作隊牛奶供應戰」招牌的入口進去,一起來認識「二空新村」


▲修復後的二空新村,目前開放丙種眷舍。

關於二空新村「眷舍」
眷舍分為甲、乙、丙三種等級
※甲級:15坪,為三代以上或6人以上居住。又稱「二間」。
※乙級:11.25坪,為二代或5〜6人居住。又稱「一間半」。
※丙級:7.5坪,為二代或4人以下居住。又稱「一間」。


▲窗框內記載關於「二空新村」的點點滴滴。


▲入內後映入眼簾的則是,「二空新村」記憶中的已拆除的「二空樹屋」。


▲可翻閱的「樹屋有個圓夢屋」。裡面透過文字與繪畫,保留二空長輩們記憶中的生活記憶。


▲樹屋有個圓夢屋的後方則是「黑怪碉堡」,這可是仁和國小師生以二空保留下的碉堡作為故事創作的繪本喔!!


▲參觀完「二空新村」,可以到園區服務中心索取卡小卡,撰寫你參觀完後的心得。


▲逛累了嗎?可以在此休憩片刻,細細觀賞關於「二空新村」的影片。


▲初期的眷村,當時水泥並不普及,為了減少施工時間及成本,使用「編竹夾泥牆」,製作而成的隔間。臺灣習稱「竹屏仔壁」,用於室內隔間,材料有桂竹、稻穀、黏土、禾稈、麻絨,石灰等。用竹桂編成鏤空的骨架,再用黏度高的黏土混和稻穀,並塗抹於兩面,最外一層塗上白灰壁(石灰)防水。

關於「編竹夾泥牆」
早期興建眷村時,認為很快就會反攻大陸,另一方面為兩節省成本並減少施工時間,便以編竹夾泥牆隔間,也是當時普遍的建築技術。水泥缺乏的年代一般老百姓也是這樣蓋房子。


▲空軍軍眷管理處發出的「空軍官兵火災互助證」,如同現今的火險,由空軍眷管處發行提供給空軍眷戶使用,居住於空軍系統的眷戶都能購買。民國60年(1971年)7月1日發行的為小冊子型式,後民國70年(1981年)發行即為單一卡片型式。本互助證由崇仁新村李雙麟先生提供,他本身為屏東空軍基地第一後勤指揮部中校課長。(上述文字轉載 國家文化記憶庫)


▲為何會有「空軍官兵火災互助證」,早期眷舍多為木構建築,,災互助證可提供若真遇到火災,可享有互助金的補助。


▲千萬別走馬看花,現在擺放各式箱子,裡面都蘊藏居住在「二空新村」的記憶。


▲參觀完北棟的眷舍,漫步於紅磚瓦牆,往後方步行。


▲穿梭於斷垣殘牆,還能看見軍眷診療所、公廁、二空市場、牛奶供應等。


▲重現昔日的「長春商店」。


▲不好意思打擾了!走進眷舍內參觀,發現了住戶在自家拼砌增建的空間的巧思。


▲花磚的浴缸,喚起塵封已久的記憶彰化老家(阿公、阿嬤)的浴缸也用這樣的樣貌。


▲原本要找尋「第四一軍眷診療所」招牌,詢問現場工作人,之前颱風將此招牌吹落,目前暫時收起來。


▲用黑白照片說故事!


▲參觀完「二空新村」北棟後,跟這安妮指的方向走〜

南棟


▲南棟的「來自二空的呼喚」。


▲因台南機場而生的「二空新村」:建立初期,當時多的眷村居民生活並不富裕,因此生活簡樸、勤儉。家中使用的物件有的是隨著軍眷從大陸搬遷來臺,也常有被淘汰的軍用品被帶回家再利用。因為有現成的工具,許多軍隊擔任維修工作的人員會親手製作一些日常用品,如:杯子、茶壺、鍋子、蒸籠,婦女大多有裁縫的基礎,能為孩子縫製簡單的衣服,二空編織毛衣幾乎是全民運動,不僅自用還能賺錢貼補家用。(文字轉載二空新村)


▲織毛線機:1953年起,毛線機在二空出現全民運動,穿街走巷之餘,到處都可以聽到機器的聲音。當時一台毛線機新臺幣200元,常需大家集資後,才能買一台。60年代開始做家庭代工,包含做聖誕燈泡、繡花、黏塑膠化等。


▲軍眷診所木牌:國防部於西元1956年(民國45年)後成立軍眷服務處,才在各個眷村設立診療所,西元1950年代臺灣醫療資源匱乏,加上尚未有全民健保,國防部為了照顧眷村居民,才在各眷村設立診療所。

※聯勤徽:印有三峰飛駝與中華民國國徽所組成。


▲空軍軍服:胸前徽章由左至右為忠勤徽章、懋績甲二徽章、楷模甲一勳章、楷模甲二勳章。有肩章及領章,肩章上有電繡兩朵梅花標幟,為中校階級。


▲陸軍黑色文件箱:箱子印有陸軍軍徽,及「親愛精誠」四個字。「二空新村」由空軍供應、防空、警備司令部、第七供應大隊與第二後勤支援處的軍眷組成。此物件為曾在陸軍服役的軍人所有,退伍後存放置眷舍內。


▲物資的匱乏,重新製作的鐵杯、收納的好物子彈箱。

※鐵杯:建立初期經濟條件不佳,許多空軍維修員利用軍機的廢棄材料加工,製作成日用品分給同事帶回家用,藉由鐵杯上鑄造痕跡可推測這個鐵杯是由軍機零件改製而成。
※子彈箱:白朗寧M2重機槍的子彈箱,1960年代訓練射擊時使用,在空軍基地中最為簡易的工具非常普遍。用完的子彈箱理應報廢,修護人員不捨鋼鐵製成、耐用的箱子被丟棄,往往會將其帶回家中,大多會在裡面擺放五金工具,或為了避免生鏽,還會再外頭重新塗漆。1970年代後漸漸沒有子彈箱了。


▲從1950年「二空新村」興建至2022仁德區二空新村原眷舍修復再利用工程動工。每個時期重要的史記。


「二空新村」LOGO設計概念,翅膀象徵為國犧牲奉獻的空軍、閃耀的太陽光芒展現二空人不畏艱難的生活態度。

二空防空碉堡


▲經歷二戰末期之美軍空襲「二空防空碉堡」,空襲過程中將此堡夷為平地僅剩基座。因軍事任務需求於1947年重新修復。於2016年登錄為南市歷史建築。


▲二空防空碉堡沿著階梯往上走,可親眼目睹50機槍砲座遺址。


▲站在二空防空碉堡上方,可360度觀看四周風景,很可惜二空樹屋及二空水塔。


▲以拆除的「二空樹屋」由「二空新村」的第二代黃如龍因不捨歷史文物消失,耗時3年的時間在大榕樹興建「眷村文化館」,這裡存放許多眷村的老骨董,因安全考量及病媒蚊孳生,最後樹屋拆除,讓來此參觀的民眾有點惋惜。(上述照片轉載出處二空樹屋座談會記念)


▲逾60年歷史的「二空水塔」,位於二空樹屋前方。(上述照片轉載出處 樹屋前的水塔)


關於「二空碉堡」
防空碉堡是日軍在西元1941年興建的防空機槍塔。二戰末期之美軍空襲曾將碉堡夷為平地,僅剩基座。國民政府時期,為了軍事需求,於西元1947年重新修建與增高。碉堡外觀可由石頭大小與排列方式分辨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時期二次施工之差異。同時為臺南機場周邊的防空設施之一。碉堡駐兵時期頂部空間架設一挺地對空四管50機槍砲,碉堡於西元1981年裁撤駐兵。

F-5E戰鬥機


▲讓你近距離觀看,捍衛領空超過40年「F-5E戰鬥機」。


關於「F-5E戰鬥機
於1973年我國與美國諾斯洛普(Northrop)公司合作生產,首架於1974年出廠,並命名為「中正號」,係我國首架國造戰機。於1986年底共生產242架,F-5E/F戰鬥機占全球總量四分之一。最大速度1,078.2浬/時(1,996.8公里/時)升限51,800呎(15,800公尺),配置M39A2型20公釐機砲2門,翼端掛載響尾蛇飛彈、炸彈或火箭等武器。1980年代,F-5E/F與F-104為我國空軍當時主力戰機,F-5E/F主要擔負中低空空防與對地/對海之攻擊任務。(上述文字轉載 二空新村)

F-5E戰鬥機尺寸
翼展:8.13公尺 機高:4.06公尺
機長:14.45公尺 總重:11,210公尺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