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區】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百年產業史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01 111
樟腦油的最初用途是什麼嗎?答案藏匿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創立於1899年,前身為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北南門工場」,此工廠也是臺灣唯一官營(公營)樟腦加工廠,更是台灣早期唯一的鴉片加工廠(1899年~1945年)。保留超過百年的樟腦倉庫、小白宮、試驗室遺構、工場軌道與臺車及因應工場曾兩度火災所興建的四百石貯槽等。想要更加了解「樟腦產業及南門工場」可花門票(全票20元、半票10元)參觀常設展,展出內容非常豐富,尤其是樟腦與軍需工業盡然有息息相關,現在一起前進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紅樓  原名樟腦倉庫

02 112
▲貯放樟腦及鴉片成品的庫房,簷高13.3公尺,佔地約169平,室內寬廣沒有小隔間。外觀採用英國的安女王式樣(Queen Anne Style) ,磚承重牆混合鋼筋混凝土柱樑結構﹔外部有半戶外空間「上家」,即棚架區,又被稱為「荷造場」,佔地約150坪。

02 111
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電話:02-2397-3666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號
官網:https://www.ntm.gov.tw/exhibitionlist_185.html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NTMuseum
園區:周一至周日6:00-22:00
展示館:週二到週日每日9:30-17:00

03 112
▲國定古蹟專賣局臺北樟腦廠。

05 108
▲公共電話基座﹔南昌路的正立面,原為菸酒公賣局南昌門市的主入口。此處原有公共電話一座,公共電話現已不存在,然留下此上嵌有金屬板之磨石上基座,金屬板上留有數個大小不一鎖孔。

06 106
▲2005年起,國立臺灣博物館在文化部(原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支持下,串聯具有臺灣自然史、產業史、經濟史和交通史意義的四座古蹟,進行修復再利用,建置成為「臺灣博物館系統」之館舍群。 (上述文字轉載 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07 107
▲從城市的觀點,古蹟本身即是博物館的大型典藏與展示品,與展示物件相輔相成,更讓都市中一度沉寂的歷史空間找回新的生命契機。古蹟修復再利用的過程中發掘的資料是建築史學研究之珍貴線索,而回收使用的舊料和設備,大幅降低工程的碳足跡,具環保節能之效。(上述文字轉載 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08 106
▲早期臺北南門工場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建物配置圖。

09 100
▲1916年南門工場配置圖。

10 101
▲南門工場1927年、1935年、1953年時期的黑白舊照。

011 1
▲樂高製作製作而成的「南門園區」可360度觀看到驚喜!

13 95
▲現場提供「置物櫃」存放行李,需準備10元硬幣,取行李時10元硬幣將退回。置物櫃外面的押花藝術創作,使用園區內落葉、花、仔細收存整理後,製作成押花材料。貼出園區生物圖樣。

14 97
▲購完票後,準備參觀常設特展「煎熬時代:樟腦產業與南門工場」。

煎熬時代:樟腦產業與南門工場
日期:2019/11/05 ~ 2024/12/31(每週二到週日)
地點:南門館-紅樓展示館
門票:全票20元、半票10元
常設時間:09:30〜17:00

15 93
▲入內展區後映入眼簾「劈材牆」,還散發淡淡的樟木香,上面還介紹關於樟腦是什麼?天然樟腦、合成樟腦差異有哪些等,在此牆可迅速了解關於樟腦。

16 88
▲此幅畫為梵谷自畫像1889年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右耳明顯包裹著紗布,是否因誤用含樟腦的藥物而精神錯亂等…下方有展示從荷蘭博物館購買的梵谷與胞弟的親筆信。

17 89
▲記載從1171年至1905年重要大事紀。

18 85
▲樟腦衍伸香料,香精一覽表,下方則是「香味體驗區」。

19 86
關於樟腦與軍需工業:無煙火藥
  樟腦是無煙火藥Smokeless powder製造過程中,最重要的塑化原料。1846年瑞士人舍恩拜發明俗「棉火藥」的硝化纖維,至1884年法國人維埃利將硝化纖維與酒精、乙醚混和,加入適量樟腦為穩定劑,成為膠狀物,壓成片狀、切條、乾燥硬化後,製造出穩定的無煙火藥,用來做為槍彈、砲彈的發射藥。發射藥填充在彈殼內,或以藥包、藥環形式,用於推動槍砲彈頭或是火箭飛行,與會產生爆炸的炸藥在性質與使用上完全不同。
無煙火藥的誕生,改變了彈藥的開發。從1880年代末開始,歐洲國家的軍用步槍彈藥基本上從大口徑黑火藥槍彈演變為較小口徑無煙火藥槍彈。樟腦正好是製造硝化纖維時最主要的增塑膠與穩定劑,可以中和剩餘的酸及其他有催化作用的分解劑,因此無煙火藥發明以後,樟腦變成為軍需工業中不可缺的重要原料。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歐陸各國從日本進口大量的樟腦,以充實軍需,自1910至1916年間,日本(含臺灣)每年樟腦製品出口量均達9百萬至1千萬公斤之間,佔世界總產值的70%,其中產自臺灣的便佔了其中80%以上。(上述文字轉載: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20 84
▲由上至下:
※英制「史奈德-恩菲爾德(Snider-Enfield)」火帽式單發步槍:使用0.577黑火藥子彈,經原住民改裝護木、鋸短槍管。
※日本製「村田十八年式」單發步槍:使用11mm黑火藥子彈,經原住民改裝護木、鋸短槍管。
※美製「溫徹斯特M1895槓桿式(Winchester Rifle)連發步槍:使用0.38無煙火藥子彈的步槍,經原住民鋸短槍管、磨去照門。

21 76
▲由上至下:
※日本製「三八式騎兵槍」:1920年代臺灣「理蕃」警察使用之主要槍枝。
※日本製「三八式步兵槍」:1910年至1930年代在臺日軍參與「理蕃」作戰時的主要槍枝。
※中華民國造「九一式戰鬥步槍」:為我國國軍現役突擊步槍,使用5.56mm M193彈藥。

22 78
▲左:黑火藥。右:無煙火藥。

23 76
▲左至右:
※史奈德-恩菲爾德步槍用:0.577吋黑火藥子彈,鉛彈頭。
※村田18年式步槍用:11mm*60mm黑火藥子彈,鉛彈頭。
※11mm*60mm黑火藥子彈剖面。
※溫徹斯特槍用:0.38吋(38-55)無煙火藥子彈,鉛彈頭。
※5.56mm M193子彈。

24 69
關於「樟腦的用途
在19世紀以前,樟腦主要供藥用,中醫用以治療風濕、疥癬、霍亂等﹔西醫用來作內科強心劑、治療皮膚病、精神衰弱症等,亦用於製造香料、印度宗教儀式中的焚香等等。腦砂、腦油,對無脊椎動物具有毒性,經常被使用在防蟲、除蟲、除臭、防腐上。
19世紀後期,以樟腦為主要原料的賽璐珞、無煙火藥陸續發明,使樟腦一躍而為重要的化工原料。二次大戰之後,石油化工業日益發達,各種塑膠陸續發明應用,取代了賽璐珞,也使天然樟腦喪失瞭重要性。(上述文字轉載: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25 67
關於「第一種人工合成材料賽璐珞」:
在工業上,樟腦是人類發明的第一種合成塑料:賽璐珞的基本原料。1856年英國人帕克斯從溶劑發揮後的濕版膠棉上發現堅硬、角質、有彈性的防水材質,他認為可以用來作為防水的布料並申請專利,此物質在1862年曾以「帕克辛」為商品名稱在倫敦博覽會中展出並獲得銅牌獎。

26 67
隨後於1869年美國人海耶特兄弟Johm W.Hyatt及Isaiah Hyatt在使用硝化纖維與樟腦來製造撞球的過程中,發現以樟腦作為增塑劑,可以製造出在高溫高壓下成型、回到常溫常壓後仍不變形的合成物質,海耶特兄弟將它命名為「賽璐珞 Celluloid」並取得商品專利。

27 62
賽璐珞是人類所發明的第一種熱塑性塑料,有著容易加工、可任意染色的特性,在二十世紀初隨著文明的進步而用途重遽增。最初賽璐珞被用來仿製象牙製品,可製成撞球、兵乓球,以及耳環、胸針、項鍊等飾品。隨即廣泛被應用在生活器具上,如梳子、鈕釦、假牙、刀叉柄、鋼筆、自動鉛筆等文具類的製作、眼鏡框等。賽璐珞也大量使用在玩具生產上,例如人偶娃娃類、車船玩具等。其他如汽車、火車、飛機等的安全玻璃,以及家具裝飾用、粉盒等化妝器具及其他種種器具等原料使用。1889年,美國人伊士曼使用賽璐珞以製造透明軟片,更促進攝影術及電影工業的發達。(上述文字轉載: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28 62
▲可在沙發椅上休憩片刻,欣賞「臺灣近代產業紀錄片」。

29 58
▲收錄於《南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發行。片長16分59秒。

30 56 31 50
▲為砍伐樟木提煉樟腦,採用人影剪影搭配砍伐工具,呈現當時腦丁在砍伐的畫面。

什麼是「腦丁」?!
在山區製腦維生的人,稱為「腦丁」。

32 43
▲此區為腦寮與樟腦製作過程介紹。

關於「腦寮」?!
在樟腦專賣的時代,腦丁需獲得官方許可才能擔任。日治時期官方發給腦丁以檜木製成、正面以毛筆墨書寫姓名、出生、發牌日期等資料,背面烙以官方印記的「腦丁牌」以為識別。每回入山工作,便得打包棉被、枕頭、草蓆、衣物等,採購米、米醬、菜脯乾、魚脯、蛋之類的主副食材與鹼角等日用品,帶上各種工具,扛著上工。他們舉家住宿在以竹、木搭建的工寮內,工作艱苦、薪資微薄,但收入仍比平地農民略勝一籌。腦丁必須面對艱困的山林環境、惡劣氣候、蚊蚋、疾病等,早年還不時與原住民族爆發衝突,有生命危險。他們很像是山林中的逐樟林而居的遊牧民族,哪裡有樟樹哪裡去,等到該地樟木伐盡、熬腦作業完成,便得撤收腦寮,遷往他地繼續作業。(上述文字轉載: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33 45 34 43
▲製腦工具(腦鼎、批斗、畚箕、齒粑、腦炊/通管、腦田、腦油桶/扁擔、山神神位)

35 41
▲此記載關於「南門工場」重要時刻。

36 37
▲「南門工場」每個時期的樣貌。

37 34 37 1 3
▲南門工場模型展示。

38 36
▲南門工場內曾設有一座神社,稱為久須乃木社,為時任專賣局長的田端幸三郎所倡建,是守護樟腦產業的神社。事實上,此神社只是分社,主神社位於臺中州新高郡蕃第地和社(今南投縣信義鄉神木村)樟樹神木下,是一座與玉山頂峰的新高祠造型相似的石造「久須乃木祠」,但因地處偏遠山地,為便於參拜,於是在南門工場內設立分社。主社分社於1933(昭和8年)10月1日鎮座,主祀神為「久須乃木大神」(又名熊野櫲樟日命)以及自臺灣神社分靈的開拓三神、北白川宮等。

39 34
▲據《臺灣之山林》南門工場內的神社規模4尺見方、高6尺,主結構本殿為木造,基礎則是鋼筋混凝土造。從舊照片與1938年的廠區配置圖研判,神社位於四百石水池東側、小白宮北側,神社的北方是試驗室與樟腦油第一蒸餾作業場之間的通道,神社座南朝北,參道、鳥居在本殿的北側。目前地面上已無神社殘跡。

40 34 40 1 1
▲久須乃木社模型展示。
41 32
▲詳細解說「再製與精製」。再製是將粗樟腦與樟腦油運至再製工場,經昇華及分餾手續加工之階段。

42 33
▲南門工場新分餾模型(模型縮尺為1/5)。

關於「南門工場新分餾模型
1930年代,原鴉片工場改建為新分餾工場,設置新式分餾塔系統,能更有效率地將原料本樟油及樟芳油,經由劃溫分餾方式,生產白油、芳油、他皮尼油、赤油、藍色油與再製樟腦等六項產品。

43 27
▲1934年南門工場時代的蒸餾系統圖。(引用字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提供)

44 29
▲1952年臺灣省樟腦煉製廠時代的蒸餾系統圖。(引用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之樟腦》頁29。

45 25
▲可透過裡面影片及造型氛圍,感受到當時樟腦產業、原住民受迫與南門工場之歷史變遷「一片樟腦、一滴血淚」。

46 24 47 21 49 18
▲吸食鴉片時,一般將鴉片揉成小丸子或小條,在火上烤炊軟化後,塞進煙槍的煙鍋裏,翻轉煙鍋對準火苗,吸食燃燒產生的煙。鴉片的魔力,來自於其中的有效成分:嗎啡C17H19O3N。嗎啡是一種生物鹼,其中含有許多具有毒性、刺激性及止痛效果。其醫學的作用係透過麻醉中樞神經,減緩疼痛的感覺,使用於包含安眠藥、鎮靜劑、收斂劑、除痰劑、發汗劑、止痙攣、止痛等各種用途。

50 16
▲鴉片作為藥物,長期或過量使用時,會造成藥物依賴性﹔作為毒品吸食,對人體產生難以挽回損害甚至造成死亡。吸食鴉片後會產生欣快感、無法集中精神、有夢幻現象,導致高度心理及心理依賴性,長期使用後停止則會發生渴求藥物、不安、流淚、流汗、流鼻水、、易怒、發抖、寒顫、打冷顫、厭食、便祕、腹瀉、身體捲曲、抽筋等戒斷症狀﹔過量使用造成急性中毒,症狀包括昏迷、呼吸抑制、低血壓、瞳孔變小,嚴重時至人死亡,吸食鴉片耗費大量金錢,衍生的社會問題,更是難以估量。

51 13
51 1 2
▲修復過程中發現「電梯機坑」,經過考證確認為紅樓曾安裝兩部貨梯。

51 3 2
▲究竟是鴉片先傳入臺灣,亦或是罌粟植物先傳入臺灣?就現存資料之紀錄,大多僅指鴉片傳入。但鴉片何時傳入,又有兩種說法。

52 11
▲究竟是鴉片先傳入臺灣,亦或是罌粟植物先傳入臺灣?就現存資料之紀錄,大多僅指鴉片傳入。但鴉片何時傳入,又有兩種說法。另一說則指出可能是荷蘭統治臺灣時(1624~1661)將鴉片帶到臺灣,再將鴉片傳至日本、中國、臺灣反而成為鴉片大量輸入徵國的第一站。此說以日本人的紀錄為主,連橫的臺灣通史亦特此說,但卻不見於清代的相關紀錄。已知福建沿海地區是外國鴉片大量傳入中國起點,惟路徑是從臺灣、亦或從爪哇仍有爭議,目前較早的資料多半指出係直從爪哇傳入福建,再由移民帶入臺灣,此途徑可能是流傳的主要途徑。

56 12
▲參觀完「煎熬時代:樟腦產業與南門工場」常設展後,最後來到3D互動展示區,體驗扮演台車司機,就像搭乘時光來到1938年的時空,從互動中可以更清楚了解當時的全盛時期的環境、建築、樟腦生產及南門工場之歷史變遷。

57 13
煎熬時代:樟腦產業與南門工場
日期:2019/11/05 ~ 2024/12/31(每週二到週日)
地點:南門館-紅樓展示館
門票:全票20元、半票10元
常設時間:09:30〜17:00
官網:https://www.ntm.gov.tw/exhibitionlist_185.html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NTMuseum

58 12
▲餐廳「1915荷造り場」當天很遇見包場舉辦婚宴,無法拍攝用餐環境。

1915荷造り場
電話:02-2397-9078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nizukuriba/

59 13
▲藏匿在1915荷造り場外角落「電源開關箱」。

關於「電源開關箱
此為舊電源開關箱之遺構,可以看到原先固定電路迴路的金屬板。因古蹟再利用作為博物館空間後,現代電機設備數量大增,原有開關箱已不復敷使用,故目前建築物的電源開關箱已移到室內機房。(上述文字轉載: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小白宮展演廳  / 原名 物品倉庫

61 11
▲南門園區最古老的建築物,也是臺灣僅存之鴉片產業建築,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其面寬於22.2公尺,進深推約9.45公尺,磚石承重牆構造。簷高約為6.75公尺,木造四坡落水屋脊高度約9.7公尺。

62 12
▲1902年(明治35年)落成的小白宮原名為「物品倉庫」,推測可能是儲存鴉片原料煙土的庫房。物品倉庫為臺灣少見的明治時期石造建築,在臺灣建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外觀整體偏向淺黃白色,與場區內其他紅磚建築大異其趣,逐被稱為「白樓仔」或小白宮。物品倉庫的設計者可能是曾任臺灣總督府營繕課長野村一郎,營造商為鈴木組(鈴木利七)。工程於1901年12月3日開工,工期60日曆天,隔年1月31日竣工。物品倉庫長方形平面,面寬約22.2公尺,進深約9.45公尺,主結構體為磚石承重牆構造、洋式木造屋架、四坡落水斜屋頂。落成時設有二樓,為木造樓板,並於中央設置一列木柱支撐。因樓板結構早已遭拆除目缺乏完整的原始設計原圖,本於修復選擇不復原二樓木造地板。

63 12
▲物品倉庫的牆面由室內至室外有兩種材質:38公分厚之唭哩岸石(混含細砂岩)與11.5公分厚的紅磚。1901年臺灣總督府公告「第二次市區改正計畫」中曾有臺北城牆拆除工事,據物品倉庫內譯書(工料明細表)記載,有「城壁破毀」長度15間(約27.3公尺)及「城壁運搬」所需人夫190人次的項目,可知物品倉庫的石材乃拆除一段臺北城牆而得。歷經星霜,物品倉庫外牆因風化而產生剝落,早年臺灣省政府財政廳借用之時曾嘗試以水泥噴漿予以固結,迄今仍存維修痕跡。今日,小白宮作為園區內之多功能展演空間,為維持大跨距且確保結構安全無虞的情況下,於原本承重牆結構系統外增設鋼構環樑,使牆體能承受更大的地震力,以延長其壽命年限。

工場軌道與台車

64 13
▲為了便於搬運原料、物料及成品,南門工場於1915年(大正4年)興建輕便軌道(手推台車)。原有軌道系統僅紅樓荷造場留有部分殘跡。現比對舊有廠區配置圖,於2009年修復時,將軌道路遺構及台車修復完成。

65 13
▲從「鑽心試驗痕跡」的斷面上擁有唭哩岸石及紅磚兩種材質。

66 14

樟樹森林景觀廁所

67 12
▲隱身於樟樹林中,設計概念來自山林中粗製樟腦的製作地點「腦寮」,錯落的建築配置與通風的屋頂,反映腦寮通風良好的棚架意象﹔順應既有小白宮座落方位,採用與小白宮牆面相近之外牆系統,並盡可能降低高低,以融合在園區建築紋理之中。

試驗室遺構

69 11
▲試驗室落成於1914年(大正3年) ,2層磚承重牆混合鋼筋混擬土柱樑結構,其平面呈方形,四角設有角樓,是南門工場的總辦公室,也是工場內最精緻華麗的建築。2008年考古試發掘時發現南門側大門入口地坪及角樓磚造連續基礎。

四百石貯水槽

70 10
▲落成於1929年(昭和4年),是因應南門工場曾兩度發生火災所興建的消防水池。池水主要來自樟腦工廠及鴉片工廠於製程中所產生的冷卻廢水,平時亦提供環境清掃與灌溉花木之用。糟壁為紅磚構造,槽底則為鋼筋混泥土構造,容量為400石(約72立方公尺)。2013年清整補強壁體結構,並以消防栓造型之噴水頭,紀念其曾經作為消防設施之歷史光榮。

唭哩岸石花台

71 10
▲園區整地時,發掘地底下零星散落的唭哩岸石塊,應為過去部分構造之崩塌廢棄的建材,其性質與小白宮外牆材料相同。為使建材能永續利用,將其整理作為園區各式花台壁體使用。

廣場石板步道遺構

72 11
▲2009年發現埋藏在廣場地下的石板鋪面,其橫斷面為中央高,兩側低,使用唭哩岸石,從鋪砌方式等細部研判,應為東西向的道路。這些唭哩岸石與小白宮外牆的石材相同,均為臺灣北城牆石的建材再利用。2013年移設於南門工場入口大道上。

73 11
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電話:02-2397-3666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號
官網:https://www.ntm.gov.tw/exhibitionlist_185.html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NTMuseum
園區:周一至周日6:00-22:00
展示館:週二到週日每日9: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