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收錄100張以上的全彩地圖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場大圖解 World War II Map by Map」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場大圖解 立體書封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場大圖解 World War II Map by Map」收錄100張以上的全彩地圖,解析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脈絡,協助讀者了解各關鍵戰役的陸海空軍交戰軌跡、軸心國的崛起、死傷慘重的諾曼第大登陸,或是讓中立美國決定參戰的珍珠港事件、以及翻拍成電影的敦克爾克大撤退、造成數十萬平民死傷的廣島及長崎原子彈爆炸、列入史上最血腥戰役之一的列寧格勒圍城戰……等等。此外,書中輔以大量圖片,揭露如猶太集中營、閃電戰、神風特攻隊、密碼戰等震撼畫面,並繪製時間軸,搭配豐富的文字細節,詳述全球參戰的始末,從社會、經濟、政治、科技武器發展等不同面向切入歷史。01 98
這是我所看過最引人注目的軍事地理作品。1939-45年間發生的這場激烈衝突規模空前,世界史上所有其他衝突全都無法與之相比,這本書就是明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殘暴凶猛──暴力程度和付出的人命代價──幾乎無法言形:8000萬人死亡,大約2000萬人在戰場上陣亡,而因為大轟炸引發的火風暴以及陸、海、空全方位戰火而犧牲的平民,則達到這個陣亡數字的三倍左右。這些鉅細靡遺的地圖所闡述的,正是讓機械化大軍得以橫掃遼闊大地、讓軍艦和飛機可以越過前人作夢也想不到的距離施加打擊的機動力和速度。之前的任何衝突都不需要如此全面而詳盡的地圖,也沒有任何其他衝突能夠帶給製圖師如此重大的挑戰。和之前的任何一場戰爭相比,每一個戰爭中的關鍵時刻都標誌著部隊機動性和工業化力量更明顯的運轉跡象。像這樣的地圖可以幫助我們想像1940年春天希特勒用閃電戰粉碎低地國家和法國的輪廓、規模和進軍步伐,也為我們舉出其他大部隊進軍的例證──1940-43年間雙方軍隊在北非的勢力消長,蒙哥馬利和巴頓的大軍從北非到西西里及義大利的偉大躍進,納粹德國對史達林統治下蘇聯的閃電襲擊,還有1942-43年史達林格勒以後的驚人逆轉。而所有這些當中最戲劇化的,當屬有史以來規模最宏大的1944年6月D日海上入侵行動。
本書也讓我們想起烽火中的亞洲。本書詳盡描述了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後太平洋上發生的大規模海戰,套用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的話,美國之所以參戰,是因為「這個永遠恥辱的日子」。不過更重要的是,正因美國的工業力量站在同盟國這一邊,德國、義大利和日本才會戰敗。本書的地圖栩栩如生地呈現了一連串孤注一擲、激烈奮鬥且代價高昂的戰役,最後使得日本短命的太平洋帝國力竭衰亡。本書也是一份基本的指引,有助讀者理解美軍部隊在當時所面對的艱鉅挑戰。除此之外,這本關於二次大戰的全面性作品還收錄了更多的地圖,以戰前和戰後的世界局勢與衝突中更廣泛的社會、政治和經濟面向來強化論述,至於當時軍事指揮官使用的各式地圖,我們也可以一睹為快。好的地圖可以幫助我和其他評論人解釋戰事的盛衰起伏,這件事長久以來都令我十分著迷,而本書就位居這場偉大探索的第一線。  ──彼得.斯諾(Peter Snow),2019年

03 101
戰爭的種子
1920和1930年代,世界因為意識型態分歧、社會動盪衝突、經濟崩潰瓦解而傷痕累累。企圖對外征伐的侵略性軍國主義分子在各個主要國家掌權,尤其是德國和義大利,而自由民主國家維護和平的笨拙手法更是加速引爆了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可以直接回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結束一切戰爭的戰爭」,這是個悲哀的諷刺。這場破壞性巨大的衝突雖然讓絕大多數平民都渴望和平,但也埋下了不滿、不安和不穩定的因子。德國尤其無法忍受戰敗,而絕大多數德國人更是痛恨戰勝國在1919年擬定的《凡爾賽條約》,因為他們認為內容過於嚴苛。1919年成立的德國威瑪共和(Weimar Republic)政府積弱不振,還要面對嚴重通貨膨脹以及左派和右派武裝暴動的困局。

05 96
從和平到重新武裝
在1920年代,復甦的跡象令人感到振奮,而國際事務的處理也有顯著改善。根據條約內容,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於1920年成立,推動雄心勃勃的集體安全和裁軍計畫,但它的威權卻因為美國拒絕加入而打了折扣。經過1923年一次為執行《凡爾賽條約》而引發的危機後,德國和法國開始推動雙邊關係正常化,但真正的穩定依然遙不可及。先前的俄羅斯帝國變成了蘇聯──一個理論上致力於世界革命的共產國家,為國際政治添了一個新的不穩定因素。而義大利這個國家也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而陷入嚴重動盪局面,法西斯獨裁者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進而掌權。在中國,國民黨盡一切力量維繫中央政府,對抗共產主義分子與軍閥。
華爾街股災(Wall Street Crash)之後,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於1929年出現,回到「正常生活」的希望無疑煙消雲散。這個造成全球經濟重大打擊的事件,對被各種國內及國際緊張情勢撕裂的世界形成毀滅性的衝擊。隨著貿易瓦解,主要國家都打算透過政治手段來控制領土和資源,以尋求經濟安全。許多國家面對大規模失業潮和生活水準降低的困境,選擇威權體制,放棄自由主義。在德國,大蕭條的衝擊導致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的納粹黨從微不足道的邊緣極端運動一躍成為主要政治勢力。希特勒引導德國人對《凡爾賽條約》的怨念,把解決德國經濟問題和恢復德國武裝力量的議題掛勾。不到兩年,希特勒在1933年成為德國總理,於是德國公然推行大規模再武裝政策。在此時的東亞地區,軍國主義傾向日益明顯的日本受到中國積弱不振的情勢吸引,產生侵略的想法,最後在1937年達到高點,對中國發動全面入侵。墨索里尼的義大利則在1935年發動小規模侵略行動,目標是衣索匹亞。由於國際聯盟顯露出無能為力的樣子,無法阻止這類破壞世界和平的行動,因此變得無足輕重。

06 95
通往戰爭之路
採行自由民主體制的英國和法國想盡各種辦法,試圖找出對於這類赤裸裸侵略行為的適當回應。當希特勒公然違背《凡爾賽條約》恢復德國武裝時,他們卻未能採取行動。當西班牙內戰在1936年爆發,德國和義大利隨即介入,支持右翼叛軍,英國和法國則保持中立,拒絕和意識型態相對的蘇聯合作,一起支持西班牙政府。民主國家很晚才開始強化武裝,但極力避免和德國開戰,害怕空中轟炸可能會帶來的立即效應。英國首相尼維爾.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決定採取綏靖政策,尋求平息德國人的不滿。1938年,希特勒獲得允許,兼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Sudetenland)。但對這位納粹領導人而言,這根本不夠。他想要戰爭與征服,制訂計畫來逆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裁決,建立由德國主宰的歐洲。
德國在1939年3月占領布拉格之後,英國政府決定反對納粹任何進一步的擴張行動。當英國和法國承諾協助波蘭,也就是希特勒的下一個目標,戰爭就進入倒數計時階段。英國和法國依然不願意和蘇聯同盟,但就在這個敷衍的時候,蘇聯獨裁者約瑟夫.史達林(Joseph Stalin)選擇和希特勒交易,從此開啟了德國進攻波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大門。

07 95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場大圖解  World War II Map by Map
・以100張全彩地圖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如何經由陸、海、空三軍延燒全球的歷史脈絡。
・收錄同盟國和軸心國使用過的歷史地圖,以上帝視角深刻解析二戰歷史上的關鍵戰役。
・時間軸排列出二戰重要事件的前後因果關係,佐以敘述性的總覽,解釋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與科技發展。
・舊照片、當代文物與知名領袖的個人檔案描繪出戰爭全貌,收錄大屠殺、閃電戰、神風特攻隊與密碼破解等專題介紹。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場大圖解 立體書封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
官網 : https://www.natgeomedia.com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natgeomedia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natgeo.media
購買傳送門 https://reurl.cc/g0zkGL